《兴安盟乡村旅游规划(2020—2025)》

来源:资源开发科 时间:2022-02-28 09:32:43 点击量:

  

  

  

  《兴安盟乡村旅游规划(2020-2025年)》

  文本·图集

  (终稿)

  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

  浙江悦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22年2月

  

  

  

  

  项目名称:兴安盟乡村旅游规划(2020-2025年)

  委托单位: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

  编制单位:浙江悦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悦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内古分公司

  编制单位资质:旅游规划甲级16-2013

  编制单位法人代表:卢惠萍

  项目总监:陈文法

  项目顾问:陈克霞

  项目负责人:张冬梅

  项目编制人员:朱莺、朱恬

  严丽达、薛狂

  李慧婷、李春元

  前 言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乡村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是丰富和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需要。乡村旅游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逐渐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规划围绕“旅游富民、美好生活”总目标,促进兴安盟农林业、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富民。通过本规划打破兴安盟乡村旅游散乱局面,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格局;打破单一的景区引擎,建立旅游特色村镇/嘎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等多元化引擎;树立乡村旅游开发和服务的新标杆,成为内蒙乡村旅游的样板区。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1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兴安盟辖区行政区划范围,含两市一县三旗(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期、科尔沁右翼中期、扎赉特旗),总面积约为59806平方千米。

  第2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20-2025年,共6年。近期:2020--2021年;中远期:2022--2025年。

  第3条 规划性质

  规划强调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旅游为切入点和引爆点,通过规划指导试点村旅游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带动试点村村民致富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划。

  第4条 规划目的

  通过本规划的引导,以期推动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有序建设,通过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5条 规划原则

  本规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坚持群众为主、激发活力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特色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文化激活原则。

  第6条 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标准、规范与条例,相关政策与规划等编制而成。

  1.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13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年修正)

  2.相关标准、规范与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旅游规划通则》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16修订)

  《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LBT 078-2019 )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

  《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GB/T 26363-2010)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18973-2016)

  《旅游信息咨询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GB/T26354-2010)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GB/T26361—2010)

  《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GB/T 26356—2010)

  《绿色旅游饭店》(LB/T 007-2015)

  《风景旅游道路及其游憩服务设施要求》(LB/T 025-2013)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内蒙古乡村旅游接待户星级评价标准》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家庭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家庭旅游管理办法》

  3.相关政策与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

  《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

  《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

  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财政部贯彻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的通知(发改综合〔2018〕1465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林生发〔2019〕33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

  《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安盟盟域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5年)》

  《兴安盟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兴安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2017年)

  《兴安盟建设绿色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2019-2023)》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2016-2020年乡村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兴署办发〔2016〕2号)

  《兴安盟全域旅游概念性规划》(2017-2025)

  《兴安盟旅游综合交通布局规划(2017-2025年》

  《乌兰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2017修改版》

  《阿尔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

  《科右前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科右前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二章 背景分析

  第7条 发展背景

  1.国际视角

  世界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五大代表型模式,分别是英国模式——联合互补开发+深度乡村体验;法国模式——景观农业背景+文化庄园度假;日本模式——乡村温泉度假+精致农园休闲; 美国模式——大型农场+自驾营地;中国台湾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主题创意民宿。兴安盟乡村旅游发展应充分借鉴上述五大代表型模式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兴安盟自身发展实际的乡村旅游模式。

  2.国家高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经。目前,中央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的支持文件及政策,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人才、用地、资金扶持、产业融合等方面给予支持,乡村旅游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主要形成古镇古村、特色乡村、城郊旅游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模式。乡村创新业态层出不穷,催生众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农业+”产业体系,如在“种植业+林牧渔”方面,衍生了鸭稻、稻蟹共生种养等循环型农业;在“农业+加工流通”方面,衍生了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延伸型农业;在“农业+服务业”方面,衍生了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休闲农场、乡村民宿、营地庄园等体验型农业;在“农业+信息产业”方面,衍生了数字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园等智慧型农业。

  3.区域发展

  内蒙古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编制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切实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打造旅游特色村镇,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兴安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重点。

  4.规划衔接

  本规划衔接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兴安盟全域旅游概念性规划(2017-2025年》《兴安盟盟域城镇体系规划(2017-2035年)》《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盟创建规划》《兴安盟旅游综合交通布局规划(2017-2025年)》《兴安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方案》等规划,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8条 交通条件

  兴安盟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等“七网”建设快速推进,“四好农村路”深度推进建设。根据《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到2020年,实现以下工作目标:所有苏木乡镇、嘎查村和撤并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公路有路必养,县、乡、村级农村牧区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农村牧区公路优良中等以上里程占比达到75%。具备条件的嘎查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达到AAA级发展水平的旗县市超过60%。实施农村牧区公路绿色走廊建设。具备条件的农村牧区公路要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使兴安盟农村牧区因路而美、因路而富,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全域旅游”。

  第9条 资源认识

  1.旅游资源环境

  兴安盟拥有1家5A景区、3家4A景区、20 多家A级以上景区,“高知名度”的众多旅游景区为乡村旅游开发带来强劲动力。旅游景区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旅游景区密集地区,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区域。

  2.乡村资源概述

  兴安盟全盟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62家(截至2018年底),拥有林家乐、农家乐、牧家乐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资源“量足、质优、类型丰富”,潜力巨大。

  3.核心资源解读

  一是得天独厚的农牧自然风光,“森林、山泉、草原、河流” 构成最美乡村画面与休闲度假天堂。二是特色农业资源,“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已形成,易于综合开发。三是民族民俗风情浓郁,赋存丰富、类型多样,文化旅游开发多元性强。

  第10条 产业现状

  1.产业结构

  从自身发展看,兴安盟三产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2018年,兴安盟地区生产总值475.32亿元,同比增长5.9%,三次产业比例为32.4:22.9:44.7。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5%、21.3%和38.2%。对比来看,兴安盟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内蒙古自治区低11.3%、2.6%和12.5%,兴安盟亟需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

  2.旅游产业

  近年来,兴安盟旅游产业增速较快,但与周边比,处于旅游洼地,需通过广阔的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崛起。百度大数据搜索 “兴安盟旅游”关键词,根据区域整体搜索指数排名显示,兴安盟旅游市场热度不高,市场知名度处于区域市场的较低水平,亟需打造品牌。

  兴安盟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围绕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林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开发设计旅游商品,增加农牧民收入。采取“农业+旅游”模式,借助农民丰收节、稻田音乐节、插秧节、捕蟹节、开镰节、万亩稻海观光游等活动,提升“兴安盟大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上半年全盟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7万多人,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兴安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目前,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办公室与兴安盟密切合作,全面推动两地在资金项目、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开拓、干部人才、教育科技、旅游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

  第11条 市场潜力

  1.全国旅游市场新趋势

  一是休闲度假、健康旅游成为旅游新趋势,国内游中65%以上为观光游,而休闲度假游只占到25%左右。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

  二是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出游选择热点,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占到70%,主要形式为家庭旅游、老年旅游等自费旅游,出行距离为50-150公里之间。

  2.全国乡村旅游市场

  根据途牛发布的《2018年乡村旅游分析报告》,截止2018年底,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吸引30亿人次到乡村休闲度假。2018年“乡村旅游”搜索量相比2017年增长30%。

  从出游目的来看,73%的游客更注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45%的游客关注体验乡村美食;18%的游客对参与乡村项目和活动有着浓厚兴趣;还有一些游客的出游目的是为了摄影、写生、集体活动等。

  从客群年龄段分布看,城市年轻人为出游主力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成共鸣。“80后、90后”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更加追求旅游体验感和参与感。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10后”群体出游人次较2017年提升了12%,他们绝大多数是在父母的陪同下踏青郊游,在欣赏田园美景的同时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从客群出游偏好看,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并举,自驾游、乡村民宿受青睐。优美的田园风光、风吹麦浪的惬意、“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展馆展示、民俗活动体验、景观小品展示等活动项目,让游客领悟乡村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村民们纯真的笑容、质朴的言语和热情的招待则构成了乡村独有的人情味。在2018年通过途牛预订乡村旅游的游客中,跨省市出游的游客占比达56%,其中,61%的人选择在旅游地过夜,这两项数据较2017年均有所上升。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认可,游客愿意花费更多旅游成本,深入体验乡村生活。同时,在选择住宿地点时,多数游客更乐于住在乡村民宿,体验更原汁原味的乡村原始生态。

  3.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市场

  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草原、森林、河湖等资源,大力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形态,带领民众走上了致富路。2017年,内蒙古共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9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317家(含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62家),全年接待游客约3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亿元,有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创建了63家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

  4.呼伦贝尔乡村旅游市场

  从2011-2012年开始呼伦贝尔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各类农牧林旅游接待户、景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迅速涌现。各类农家乐、牧户游、休闲山庄、度假村提供乡村旅游或者专门经营乡村旅游发展,将呼伦贝尔地区国家级景区、民族文化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景观充分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广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极大的丰富了呼伦贝尔旅游业。呼伦贝尔已经连续三年夺得“最贵旅游城市”的称号,2018年旅游人均消费达到3674元。兴安盟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应借鉴其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联动发展。

  5.兴安盟乡村旅游市场

  兴安盟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逐渐由点及面、串珠成链,覆盖面越来越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效益日益凸显,乡村旅游正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兴安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打造全域旅游的“引爆点”

  2018年,兴安盟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亿多元,直接或间接受益农民10万人。乌兰浩特市以特色乡村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义勒力特花乡小镇,葛根庙田园小镇、三合朝鲜族民俗村等乡村旅游点都已经远近闻名,成为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乡村游的首选之地。阿尔山市融合一产扶持“乡村游”,倾力打造了白狼镇、洮源新村等特色村镇,成功创建了白狼林家大院等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设计开发了昊达庄园北欧小镇等四条乡村旅游线路。深入落实“为旅而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阿尔山市总人口6.8万,其中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接近4.3万,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旅游业实现了增收脱贫,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幸福感。科右前旗扎实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乡村成为城镇的花园、城镇成为乡村的厅堂。2019年1月至7月,全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76.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实现旅游收入17.46亿元,同比增长26%。

  第12条 问题剖析

  兴安盟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乡村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发展旅游意识淡薄;二是缺乏相关专项规划,乡村旅游发展初级;三是乡村产业缺乏联动,产业链条整合薄弱;四是旅游交通有待提升,景观道路建设滞后;五是基础服务设施欠缺,自助旅游体验感差;六是村镇环保意识较差,垃圾处理问题严重;七是旅游人才严重匮乏,体制政策制约发展。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13条 总体定位

  集民俗生活及风情体验、农场游乐、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

  “多彩原乡”旅游目的地

  国际视野:国际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国家高度: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区

  区域示范:内蒙乡村旅游创新示范区

  第14条 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兴安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实现全盟乡村旅游全域化、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新增1-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50个特色乡村民宿,30%的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6万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表3-1 阶段目标

核心指标

2020年

2025年

产业定位

乡村旅游总人数

300万人次

600万人次

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总收入

20亿元

80亿元

休闲旅游的引领产业

乡村旅游人均消费

600元

1300元

幸福导向的富民产业

  第15条 形象定位

  心往科尔沁,乡约兴安盟

  大兴安岭下的多彩蒙村(备选)

  走进兴安盟,才知乡村美(备选)

  第16条 市场定位

  根据兴安盟旅游客源市场现状、百度搜索指数,结合兴安盟旅游相关规划中的市场定位和乡村旅游市场特征和特点,将兴安盟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为:

  1.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重点市场:兴安盟及周边地市的城市居民,通辽、呼伦贝尔、呼和浩特、赤峰、白城、齐齐哈尔等地。

  拓展市场:东北城市群(侧重省会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侧重北京)、长三角城市群(侧重上海、杭州等地)。

  机会市场:除重点市场和拓展市场以外的其他境内市场。

  2.入境客源市场定位

  重点市场:俄罗斯、蒙古国、日本。

  拓展市场:港澳台和欧洲等地。

  机会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17条 发展理念

  坚持政府扶持与村民参与相结合,坚持输血渠道与造血机能相结,坚持旅游要素与环境改造相结,坚持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相结。

  第18条 发展战略

  1.产品创新战略

  创新打造“风情原乡、休闲农(牧)场、精品民宿、产业庄园、特色小镇”五类乡村旅游产品。

  2.组团联动战略

  各景区点要与周边特色村镇、乡村旅游园区、重点旅游区等组团联动发展,实现由“点状景点观光”到“全域乡村休闲”的转变。

  3.品牌引领战略

  从“多彩、多情、原乡”等维度,构筑兴安盟乡村旅游品牌。

  4.产业富民战略

  把旅游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进产业富民战略。通过政府主导,特色建设,产业化发展,规范化发展等举措,让产业富民战略发挥最大效益。

  第19条 发展思路

  1.精准规划

  进行产业导入,重点规划,分类指导。突破传统农家乐的自发发展,探索“景区依托型、城市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俗依托型、投资创业型”六大旅游模式,通过“高品质项目带动、激发乡村造血功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旅游路径,指导兴安盟旅游工作克难攻坚。

  2.产业耦合

  以旅游业为产业主导,推动“农旅一体化”,融合相关产业拉长链条,具体包括产业要素——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商品、服务等,基础产业——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田园游乐、乡村酒店、品牌农业等,泛旅游产业——加工制作、商贸零售、体育、文化娱乐等。

  3.业态创新

  进行产品业态升级与创新,向观光与休闲复合化的高层次水平发展,构建“乡村+”多元旅游产品。

  表3-2 乡村业态创新

序号

分类

产品形式

1

小型乡村度假产品

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

2

观光游览产品

稻田画、花海、草原、森林、岩石画(德伯斯黑羊山)等

3

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等

4

参与型娱乐活动产品

采摘、垂钓、农事体验、农作物迷宫等

5

科普教育产品

现代农业技术、传统农事文化、农牧业知识、生物辨识等

6

体育运动产品

农业运动会、徒步健身、冰雪运动、乡村体育休闲运动

7

体验型居住配套产品

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温泉康养、牧民客栈

8

文艺欣赏产品

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9

认养类产品

农田、树木、动物认养

10

旅游消费品

农创、农特、纪念品等旅游消费品

  4.强化服务

  顺应“快速交通+时代”、“互联网+时代”、“自助旅游+时代”多元时代叠合,强化旅游交通集散服务设施、旅游餐饮服务设施、旅游住宿服务设施、旅游购物配套设施、旅游厕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旅游服务体系升级。

  5.风貌保护

  倡导保护传统乡村风貌,自上而下引导风貌恢复,政府引导提高意识,全民参与留住原乡建筑。一是新农村/牧区建筑风貌去城市化,引导村民房屋修缮改造保留传统空间结构及特色;二是传统建筑保护与转化利用,引进社会资本进行风貌恢复,示范精品改造。

  6.环境提升

  加强“四化”整治力度,进行道路通化、街道绿化、河道美化和村镇亮化,推进乡村景区化发展,全景乡村,一村一韵。

  第四章 空间规划

  第20条 空间结构

  依托兴安盟A级景区、风景廊道、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城郊休闲带、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农村建设等,培育形成五大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一条“最美乡村”自驾旅游风景带。五大乡村旅游示范区分别是:林俗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城郊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牧区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农区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现代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示范区。

  第21条 重点项目

  在五大乡村旅游示范区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选取白狼林俗村+鹿村、义勒力特嘎查、巴彦敖包嘎查、哈日道卜嘎查、满族屯满族乡、代钦塔拉嘎查、赛银花村、永兴村、宝城村、明星村、合发村、红星村、平安村、敖牛村、九龙村、巴彦乌兰苏木、图牧吉镇、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高根营子嘎查、三合村、阿古营子嘎查、胜利嘎查、勿布林嘎查、巴仁哲里木康养小镇等重点村,进行重点项目策划,示范引领兴安盟乡村旅游发展。

  1.白狼林俗村+鹿村

  (1)发展思路

  一是借势阿尔山国际品牌影响力,发挥《亲爱的客栈2》综艺影响力,擦亮形象,景村联动,开通主要景区点到村落的旅游专线,互置形象宣介窗口、咨询服务站点,打通生态旅游走廊,实现客流导入,带动民宿村落发展。实施太阳谷温泉开发、白狼峰国际滑雪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升重点旅游项目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

  二是做强树皮画文创产业。跨界资源多元整合,通过“非遗+博物馆+旅游”、“非遗+教育+旅游”、“非遗+旅游+互联网”,打造非遗综合旅游产品。突出传统文化元素与非遗技艺精髓,体现现代表达,例如将树皮画文创品用于到服饰、配饰、笔记本文具等现代日常生活中,用创意延续非遗的生命力。进行跨区域联合打造,在一线城市及兴安盟周边地市的商业综合体内举办树皮画林俗市集。

  三是创新森林旅游业态,新增森林疗养主题线路,培育一批持证上岗的森林疗养师,在森林疗养师的专业引领下进行系列活动。

  (2)项目策划

  白狼村策划了8个子项目,分别是中国树皮画原创艺术空间、林俗博物馆、林俗人家、赤足步道、枝条浴、负氧离子浴、泥浴和森氧健康商街。鹿村策划了7个子项目,分别是鹿主题乐园、“一鹿有你”主题民宿、白狼镇洮源度假新村、Discovery探索基地、鹿营地、鹿文创商品街和光影森林演艺。

  (3)乡村旅游路径

  实施民俗依托型——“旅游+文化商品+农户”模式和景区依托型——“旅游景区+乡村”模式,做强产业根基,做亮林俗旅游,成为林俗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争取政策: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纳入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范围。面向从事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的单位/家庭,培育若干骨干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示范户,加强引领示范,形成推广的经验。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企业纳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范围。鼓励创新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机制。

  做好培训:支持开展经常性的文创培训。启动艺术家驻村计划,进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农村公益教学项目,培养本土农民文创工作队。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现代学徒制、产学研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为学生实习提供岗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做优渠道:对接电商 网络平台,重点帮扶文创作品销售。同时,依托文创旅游引流能力,带动贫困户农副产品的销售,大力推进文创产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开发一批民俗文化体验型、绘画摄影写生型、林俗红色精神教育型、村落影视基地型的特色村落,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搭建平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文物展览、文博创意博览会作用,促进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展示、推广、交易。规范和鼓励举办产品遴选推介、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促进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展示交易,推动优秀文化文物创意产品走出去。定期举办树皮画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

  2.义勒力特嘎查

  (1)发展思路

  对接乌兰浩特市民出游需求,采取“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做出水乡、花乡生态环境,进行农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在花卉经济、果蔬经济和夜经济实等方面现突破发展。

  一是进行花卉产业链条的延展,做实花乡小镇品牌。主要内容包括花海水景公园、花市田园酒吧街以及举办系列花卉主题活动。

  二是主打绿色有机果蔬,培育“三品一标”品牌,主要内容包括果蔬农庄、开心牧场和农村电商平台。

  三是推出“乌兰浩特乡村之夜——义勒力特嘎查”品牌,主要内容包括夜市田园酒吧街、田园夜间跑步道、“玉米农家”主题民宿。

  (2)项目策划

  ①花海水景公园

  进行水景公园的景观化提升,营造“花中水、水中花”的独特性景观,游客在此“赏花、识花、采花、插花、卖花”,进行全方位“花体验”。公园内设置空中花海栈道、花田营地、嬉水乐园等内容。

  ②花市田园酒吧街

  整合现状民族风情街和酒吧街,塑造花街景观,融入“花茶-花餐-花宿-花养-花娱-花乐”等内容,街上销售四季时鲜花卉、果蔬,出售不同口味的鲜榨花茶、果蔬饮料及创意农产品等。

  ③果蔬农庄

  提升现有开心农场,丰富温室素食餐厅、田园健身步道、农田劳作体验等内容,推出“有机果蔬宴”,抓住乌兰浩特市民的胃口。

  ④开心牧场

  丰富动物表演活动,如开展全民抓鸡比赛、斗鸡表演、乡村赶大鹅等,增强人与动物的互动体验。

  ⑤玉米农家

  开发“玉米迷宫”大地艺术景观、玉米主题民宿、玉米主题文创商品,促进当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重点发展花卉产业、玉米产业以及城郊休闲旅游,整合合作社、农户等资源,成立“义勒力特嘎查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运营,建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开展农超对接、CSA“社区支持农业”:对接乌兰浩特市大型超市,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对接乌兰浩特市高端小区,提供集电子商务、在线种地、物流、有机种植等一体的平台。农场和社区消费者建立直销、互信的关系。消费者以预付生产定金作为投资,农民有稳定的市场保障,消费者也能吃到更健康的食品。

  酒店帮扶民宿:对接乌兰浩特市麗枫酒店、阿勒泰大酒店、金帝大酒店等资源,进行客源互流、服务人员培训等。

  开通乌兰浩特市直通义勒力特嘎查的旅游直通车。

  3.巴彦敖包嘎查

  (1)发展思路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打造趣味化的农耕农俗文化活态体验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以现代游乐设施充实旅游产品,以亲子游乐、农耕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做出差异化的农村特色旅游村,以体验(垂钓、农家菜、蒙古包和木屋住宿、农耕文化、采摘等内容)、互动(彩虹滑梯、亲子游乐、研学等内容)、观光(花海、稻田、廊道、农耕文化馆)为目的。促进农耕生产与旅游融合,变劳动为体验式的运动,如犁地、插秧、收稻等。促进民俗与旅游融合,举办民俗嘉年华系列活动,如乡村丰收节、茶歇会、运动节等。做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出“巴彦敖包有礼”——“鸡鱼瓜果菜”系列土特商品。

  (2)项目策划

  规划建设农耕文化馆,进行耕读文化的活态展示和研学研修。规划建设乡土游乐场,寓教于乐,建设成为中小学生的户外游乐场。

  (3)乡村旅游富民路径

  采取民俗依托型——“旅游+文化商品+农户”模式,全盟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多种途径让村民是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建设成为农区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对乡村现有空置房屋按照国家最新的房屋流转政策,进行租赁,发展养老庭院、民宿。对村民自主开发的景点予以补助。村民以资源、资产、劳动力等入股,从中获取分红。从门票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给村里划拨经费。提供景区公益岗位。

  4.哈日道卜嘎查

  (1)发展思路

  擦亮沙地大米品牌,创新举办中国沙地稻香节,通过 “稻田+养殖”、“稻田+艺术”、“稻田+体验”、“稻田+研学”四个路径,全面延展水稻产业链条。

  (2)项目策划

  规划建设“稻香艺”——稻梦空间、“稻香味”——稻田餐厅、“稻香园”——稻草人主题乐园、“稻香村”——乡村民宿、“稻香游”——稻田栈道以及稻鱼/蟹共生体验园等内容。与中小学校合作,推出大地学堂,让学生了解水稻系列知识,同时设计好稻米文创商品,做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产业依托型——“旅游商品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稻米产业,进行农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一是创新推广“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相结合的方式,以“党员带头入股+嘎查集体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的模式,扩大金农种植合作社规模,带领村民抱团发展。

  二是对接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政府引导,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大户”“公司十基地十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模式,与当地村委会、制种户、制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方式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是建“五化”基地,树立哈日道卜嘎查沙地大米品牌。着力打造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五化基地”。将“哈日道卜嘎查沙地大米种子”作为地理标志产品进行申报,申报成功后所有生产的种子都要在包装袋上给予标注,广泛宣传,扩大哈日道卜嘎查沙地稻米种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电商扶持,发展科右中旗的阿里巴巴淘乡甜数字农场。通过和国内外农业领域服务供应商合作,让普通大米披上了科技的外衣,搭上互联网快车,加速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农产品推广到全国。

  5.满族屯满族乡

  (1)发展思路

  做强畜牧业产业根基,促进畜牧业+旅游,全方位延展产业链条。重点借势科尔沁草原品牌,创新旅游业态,推进“三点一面”(满族屯—特门—乌兰敖都) 旅游向纵深发展,建设成为乌兰毛都国家公园的北部门户。

  (2)项目策划

  主要包括:围栏牧场、草原观光牧场、高科技现代牧场、牧民之家、亲子动物园、农牧工坊、野奢度假营地、满蒙民歌小镇等,按照五星级标准打造海力斯台郭勒高端民宿。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产业依托型——“旅游商品基地+农户”模式和民俗依托型——“旅游+文化商品+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畜牧业,开展草原旅游和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建设成为牧区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一是破解“单家独户”经营难。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将草地经营权确权到村、股权量化到户,以村为单位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牧场)+牧户”的模式,推动草地经营权向集体牧场流转。建立利益联结和盈余分配制度,通过社员代表会议民主决策,当年利润提取一定比例公益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购买牲畜保险、社员技术培训等,剩余部分按照股权分配到人。

  二是破解“靠天养畜”生产难。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的发展思路,推行牧业规模集约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现代化畜禽养殖基地。加大牲畜品种改良、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种草养畜、暖棚养畜、短期育肥等现代养殖技术,探索舍饲、半舍饲养殖试点,提高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三是加强培训和政策扶持。加大创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牧业示范县和示范点、星级家庭接待户、组织特色旅游村、特色家庭旅游线创建和开展乡村牧区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并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支持政策。

  6.代钦塔拉嘎查

  (1)发展思路

  依托翰嘎利—五角枫休闲旅游区、图什业图亲王府两个核心景区,在内容和功能上互补发展,加强代钦塔拉嘎查与景区的线路连接,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深度开发乡村体验产品,充分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吸引游客前去旅游消费,引导村民参与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群众增收。

  (2)项目策划

  主要包括:代钦塔拉文旅小镇、王府一条街、枫情民宿区、巴图查干旅度假村、月亮湖观鸟区、加巴仁哲里木康养小镇。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和景区依托型——“旅游景区+贫困村”模式,重点发展草原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游和特色养殖,建设成为牧区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一是健全完善代钦塔拉嘎查古村落档案,积极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支持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进行图什业图王府综合体、风情生活街的招商,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对入驻商户进行减租。

  三是将本项目纳入内蒙古自治区或兴安盟层面的重点招商项目,政府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景村联动发展,发行旅游联票“翰嘎利—五角枫休闲旅游度假区—代钦塔拉嘎查”,实现客源互流、产品互配、共赢发展。

  7.赛银花村

  (1)发展思路

  以“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为吸引核,以“果蔬采摘”为特色,园村互动发展,共建果蔬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采用订单保底、股份合作、租赁聘用、反向租赁、多元增收等方式,引导农民与园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让农民变打工为创业,参与产业发展所需的农资、信息、销售、餐饮等生产服务,增加收入。

  (2)项目策划

  在乡土景观营造、建筑外立面改造、趣味化活动植入和全产业价值链条延展的基础上,重点策划建设五彩百果园、果蔬创意工坊、果蔬民宿、果蔬深度加工场、亲子创意乐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等子项目。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产业依托型——“旅游商品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发展果蔬产业、互联网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发展订单农业:由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企业为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供籽种、化肥、地膜以及全程技术指导,秋收后按照“市场价高按市场价、市场价低按保底价”的原则统一收购,确保了贫困户种植收益只增不减。

  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整合资金入股企业进行资产收益,经过集体决策、村民代表大会协商确定后,将资金投入合作社,以红利返还的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贫困户就近务工:优先安排赛银花村贫困户劳力进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务工。

  提供农机服务:贫困户农作期,由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提供农机服务,只收取机械燃油费及操作人员工资,降低了贫困户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

  8.永兴村

  (1)发展思路

  通过将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进行整合升级,以绰尔河畔良好的生态为基础,以甜叶菊、育肥羊、育肥牛产业为动力,以乡村生活为可持续,以旅游为抓手,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体系,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绿色生态乡村旅游集聚区。

  (2)项目策划

  主要包括:甜叶菊养生度假庄园、精品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商贸物流产业园和永兴家庭养生庭院。

  (3)乡村旅游路径

  采取产业依托型——“旅游商品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甜叶菊、精品畜牧、商贸物流和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经典代表。具体如下:

  一是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进行相关农机补贴。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入选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二是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

  三是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

  9、宝石镇宝城村

  (1)发展思路

  宝石镇宝城村原于双城遗址,S309穿境而过,是京津冀游客赴阿海满旅游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旅游休憩地。相比G111省级通道去往阿尔山旅游,可节约1小时车程,也是游客不走回头路的必然选择。宝城村文化底蕴深厚,北有阿尔山林俗文化,南有中旗民族文化,境内有国保单位金长城、区保单位双城遗址,以及正在考证的史前岩画,建有辽金特色村寨,历史文化深厚。距“中国天然氧吧”老头山仅30公里,与杜西沟旅游度假村、温泉滑雪场、史前岩画、知雨阁等县域景区景点相邻,可全方位满足游客观赏游玩需求。

  (2)项目策划

  宝城村发展辽金民俗特色民宿、农家乐,双城湖拦水大坝坝体坚固、风景秀丽,打造水上漂流、水上自行车、帐篷营地等项目。湖东岸300-500米建设沙滩娱乐区、特色垂钓区、游艇观光区,增加游览娱乐性、趣味性,延长驻留时间,留住游客,创造消费机会,实现旅游增收。同时在滑雪场北侧建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

  (3)乡村旅游路径

  结合乡村振兴,构建“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党建引领,鼓励老党员带领村民群众积极主动投入村级集体合作社发展。通过宝城村及周边景点建成,进一步促进本村居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使游客在去往阿海满的路上有可玩可体验的水上项目,实现旅游满意度和旅游收入的双赢。同时,项目对拉动旅游消费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0、杜尔基镇明星村

  (1)发展思路

  杜尔基镇明星村,南与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北与科尔沁右翼前旗的草原相接,西与科尔沁右翼中旗毗邻,整体来看区位良好。明星湖旅游度假区位于明星村内,生态景观好。湖内生物资源丰富,螃蟹、鱼类可供游人垂钓品尝。周边榆树林、果林等植物景观可供观赏。周边还有以大量庭院经济作物和冷棚香瓜种植为主的香瓜采摘村“东泉村”。明星村依托景区做好水田文章,利用现有稻田和拟开发稻田发展观光稻、订单稻、绿色有机稻以及休闲娱乐项目,如开发明星村稻蟹公园、网红桥项目是构建当地黄金旅游线的需要,是“生态旅游”的有效延伸,是农旅结合、以旅促农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增加突泉旅游知名度的必要之举。

  (2)项目策划

  将明星村与东泉村连片打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民宿、营地、稻蟹公园、沙滩戏水、农家乐、稻田画、垂钓、水上餐厅等特色景观和配套服务设施。将明星村——东泉村建设城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3)乡村旅游路径

  依托明星湖生态优势,把党组织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旅游+产业”模式,借助明星湖、水岸小镇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民宿等配套产业,以旅游带动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稻鱼共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开发“旅游+”模式下的新思路、新方法,稻蟹共生,水因蟹而肥,稻因水而香,两者互利互补,经过精心培育的蟹田米口感软糯、气味香甜。这种模式还可为种植户每亩地带来400-600元收入,实现了一地双产,进而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增加农民的致富途径。因地制宜搞旅游、助发展,让村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让旅游红红火火搞起来。水上娱乐体验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和感召力,还能吸引大量游客参与,增强团队协作,进而达到个人拓展,体能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景区带动+水上娱乐+垂钓+水产养殖+特色蒙餐”五大亮点,采取统一开发、收益均分的方式,由村集体提供土地场所、协调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11、水泉镇合发村

  (1)发展思路

  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位于突洮公路沿线,距县城13公里,是突泉至吉林省洮南市重要节点。按照打造过路经济的发展思路,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高度融合,一方面合发村以庭院设施农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业,村民参与特色水果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底蕴浓厚,村中建有百姓大舞台,每天均有小戏演出,村民幸福指数较高,先后获得兴安盟级文明村镇、兴安盟先进基层党组织、兴安盟发展村集体经济先进集体、兴安盟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等称号。

  (2)项目策划

  依托合发村地理位置优势及产业发展实际,搭乘“全域旅游经济快车”,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路,按照“旅游观光+采摘”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有72户村民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建成温室大棚36栋,总面积1.47万平方米,以草莓、香瓜、桑葚、火龙果、沃柑、无花果等特色瓜果为主,以五色西红柿等绿色有机蔬菜为辅。重点以特色果蔬为主的观光采摘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采取规范化管理,自主经营,不断提高村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效益,助力旅游经济的发展。

  (3)乡村旅游路径

  构建“党支部+旅游+庭院经济”的旅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做好庭院经济,增加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等收入,在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引导村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人,更有效激发内生动力,让更多人共享旅游带来的红利。

  12、突泉镇红星村

  (1)发展思路

  红星村位于突泉镇政府南5KM处,是乌兰浩特到科右中旗、通辽以至于北京方向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作为县城的后花园,在此处修建花海瓜田旅游驿站,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态环境优美的休憩地,也为京津冀至阿海满自驾游客提供便捷。花海瓜田旅游驿站自建成以来,每年来驿站赏花、观光、垂钓游客达6万人次,已成为突泉旅游网红打卡地。

  (2)项目策划

  依托驿站,建设星空房、室外娱乐项目钻石塔,以及室内水上冲浪、水上蹦床、水球、水上滑梯等娱乐项目,让游客赏花之余进行娱乐项目,看得见美景,体验到快乐,既提高客源市场竞争力,同时,规划一片区域种植观赏性的中草药材,也将带动所在地突泉镇红星村的村民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通过旅游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3)乡村旅游路径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星空房,多种开放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体验感;娱乐项目的受众多为年轻群体,室外项目可增加娱乐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游玩;室内项目为游客的亲子活动增加了选项,两者结合,解决无娱乐项目收入情况,同时全年营业,让旅游不再是季节性的,进一步增加旅游收入。村集体对部分项目进行打包捆绑运营,既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也使旅游景点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13、学田乡平安村

  (1)发展思路

  学田乡平安村是S309公路上的重要节点,距高山石湖著称的老头山天然氧吧 27.8 公里,距离双城水库 10.5 公里。从大的旅游区位看,规划区北部科右前旗连接阿尔山温泉森林旅游区旅游通道,南面与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向西为赤峰、通辽两个旅游地,其旅游区位条件良好。位于平安村内的杜西沟旅游度假区山清水秀,极具生态多样性,是突泉县康养旅游胜地。目前景区已完成5公里电力线路铺设、3公里水泥路、人工湖、仿古凉亭、仿古长廊600延长米、1000平方米的康养宾馆、登山木栈道4000米、旅游厕所3座等基础设施建设,200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主体正在进行室内装修。立足当前旅游发展大势,逐步打造成为集自然、康养、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风景旅游区,将带动所在地平安村通过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2)项目策划

  依托杜西沟旅游度假区较为完善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借助800亩果林大力发展休闲果业经济,使所在地的平安村村民直接参与休闲果业建设,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同时,杜西沟度假区作为突泉县自然风光保存较好的区域之一,发展盘山休闲路,让更多游客通过盘山路,既能够欣赏杜西沟原生态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又实现了健康旅游,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3)乡村旅游路径

  利用区位优势整合资源,鼓励村集体发展休闲果业项目,除保留基本果品生产功能之外,配齐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要素,让游客在游览之余,体验采摘瓜果,开办“休闲果业小课堂”向游客传递农产品种植知识,感受大自然馈赠,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14、永安镇敖牛村

  (1)发展思路

  永安镇敖牛山村距突泉县城60KM,距乌兰浩特市60KM,与吉林省洮南市万宝乡接壤。永安镇敖牛山自然风光秀美,海拔662.5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现有天然次生林1万亩,有果园350亩,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面积较高,四面环山,每年四五月份正值满山的杏花盛开,吸引了吉林、乌兰浩特、突泉等周边游客前来赏花、登山。

  (2)项目策划

  修建敖牛山登山栈道项目(全程约20KM),沿线设置三个游客能量供给服务区,同时利用现有的乡村农舍、瓜果园,对敖牛村现有民房进行改建,配有独立卫生间淋浴设施,便于游客登山后休憩整顿,做到一家一特色。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农户,鼓励完善庭院配套娱乐休闲设施,发展农家乐,将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做成精品菜系,供游客品尝,为游客带来家一样的温馨服务。从而逐步形成规模合理、布局适当、特色鲜明、环境一流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3)乡村旅游路径

  通过敖牛村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可为突泉、洮南两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周边劳动力,促进两地人员流动,为文化旅游体育交流提供平台,促进当地的农副产品的转化,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加周边百姓的经济收入。

  15、九龙乡九龙村

  (1)发展思路

  九龙村是九龙乡政府所在地,为进一步推动九龙乡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九龙乡自然资源,主动融入突泉县全域旅游大盘子里,九龙村谋划水上漂流项目,串联龙门山—慈航寺—陈台神树—九龙水库旅游线路,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水系项目亮点,带动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致富增收。

  (2)项目策划

  按照全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九龙乡九龙村依托水库,开发设计漂流项目,同时进行土地整修、绿化等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完善村内游乐设施、基础设施、发展水稻种植、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

  (3)乡村旅游路径

  构建“党支部+旅游+品牌推广”的旅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九龙村漂流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九龙味稻”大米、“龙门山泉”矿泉水等本土品牌提升知名度、增加销售量,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探索脱贫户及周边群众以水上娱乐项目经营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共同分享旅游产业发展释放的红利。部分收益资金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用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6、巴彦乌兰苏木

  (1)发展思路

  打造扎赉特旗首个以优质自然资源为本底条件,促进多产业融合为目标,兼顾宣扬生态和谐,弘扬蒙元文化,结合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自然研学等多产业串联的生态旅游综合体示范区。

  (2)项目策划

  建设四大功能分区,户外拓展区 (巴彦塔拉)、科普宣教区 (几字湾)、人文民俗区(南巴彦塔拉)和旅游产业实验区 (南巴彦塔拉),其中户外拓展区建设观景平台、素质拓展基地、空中飞人(索道) 、帐篷露营地、休憩驿站、大型实景演绎场地、汽车营地、彩虹滑梯和木栈道。科普宣教区建设观景平台和科普长廊。人文民俗区建设特色住宿、药膳体验中心。旅游产业试验区建设百果百花园、种植产业园、生态产品加工点、花海、儿童乐园、观景平台和生态停车场等。

  (3)乡村旅游路径

  通过政府申请财政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以及结合场地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构建“集体经济+企业“的旅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探索脱贫户及周边群众以种植业等形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共同分享旅游产业发展释放的红利。部分收益资金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用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7、图牧吉镇

  (1)发展思路

  依托图牧吉国家级自然区的规划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融入图牧吉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围绕保护区良好的生态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最终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以农牧产品加工为辅助的种、养、加全面持续发展的最佳产业格局。开展于保护区相协调的生态旅游业,包括观鸟、特色住宿、生态观光、生态露营、徒步等项目。

  (2)项目策划

  建设生态露营基地、生态徒步路线、生态观鸟区和特色住宿以及依托现有农牧业基础设施,开展的农事体验项目等。

  (3)乡村旅游路径

  建“党支部+旅游+品牌推广”的旅游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进一步借助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的品牌和资源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的生态乡村旅游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良好发展。

  利用实验区内针茅等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图牧吉镇建设工艺品编织厂,组织社区居民编织草编工艺品。

  第22条 旅游交通

  1.加强外部交通连接——构建快速进入的乡村旅游通道

  (1)铁路

  城际动车:长春、白城到乌兰浩特市已经开通城际动车,目前应做好主要乡村旅游点与相近站点的配套的道路连接线对接建设。

  普通铁路:做好主要乡村旅游点与兴安盟白阿铁路、通霍铁路、两伊铁路和锡乌铁路等四条铁路及铁路站点的连接线对接建设。

  草原旅游列车:对接好草原列车沿线的乡村旅游点建设。

  (2)航空

  加强与乌兰浩特机场、阿尔山伊尔施机场以及阿尔山、扎旗、突泉三地通用航空机场等主要机场的紧密联系,在景区推介、特色旅游村落推介、客群引入等方面做足工作。

  (3)公路

  加快兴安盟主要乡村旅游点与G111国道、G302国道、S201省道、S203省道、X411、X417的连接线建设,融入大兴安岭1号风景道--“漫游兴安500里文化旅游长廊”,建设特色驿站,加强驿站功能,打通到达乡村旅游景点的最后一公里,完善自驾路网体系。

  2.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绿道系统

  以兴安盟乡村交通路网为基础,依托道路沿线的林区、牧区、农区等不同资源,丰富观光、休闲、休憩等功能,形成兴安盟乡村旅游的生态休闲和文化展示走廊,构建包含自驾车道、骑行道、徒步道与综合慢行道等形式的乡村旅游休闲绿道系统。

  结合景观空间及植物配置、道路标识系统规划、游憩服务设施规划,打造6条乡村旅游主题绿道,即林海雪原主题绿道、灵动草原主题绿道、中部乡情主题绿道、沙地五角枫主题绿道、城郊草原主题绿道、农耕田园主题绿道。

  第23条 产业体系

  1.产业要素

  重点在旅游购物、特色餐饮和旅游住宿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发展。

  (1)旅游购物

  搭建“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化平台。组建1个兴安盟乡村旅游商品研发中心,重点扶持10家乡村旅游商品企业,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基地,评选100名兴安盟旅游商品制作传承匠人,培育网络化销售渠道。

  (2)特色餐饮

  一是塑造大品牌,强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体系,引入可追溯食品保障系统,塑造“有机、健康、养生”的美食形象,打造“兴安味道”美食旅游品牌。二是构筑大优势,形成非遗美食、有机果蔬、有机牛羊肉、沙地稻米等系列优势。三是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美食街区,鼓励扶持多家特色餐饮企业,培育多个知名兴安盟品牌。

  (3)旅游住宿

  一是突出特色,形成林俗人家、草原人家、果蔬人家、稻香人家“四大家”。二是塑造品质,推进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型酒店连锁化、乡村客栈标准化、酒店服务个性化。三是完善度假酒店、度假村、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汽车旅馆、露营地、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牧家乐)等多种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质量优化的住宿接待体系。

  2.产业融合

  (1)旅游与农牧业

  重点推进实施生态旅游与生态农牧业优先发展,加快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业文化体验、庄园经济、牧业观光、畜牧文化等多元农牧业旅游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农牧业旅游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旅游基地,创建一批休闲农庄、畜牧旅游度假区。

  (2)旅游与林果产业

  促进现代林业与旅游融合,打造现代林业新亮点。重点推进井泉药业3万亩林药间作林旅融合中药花海项目、重点打造大石寨镇林果产业特色之乡。

  (3)旅游与文化产业

  发展一批民俗文化村落,开发一批文化休闲、文化展览及文化娱乐项目,实现旅游消费与文化消深度融合。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上,积极推动发展乡村文化节庆产业。

  (4)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

  主要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特色创意旅游商品的创作设计上。建设兴安盟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鼓励支持各类中小型特色文化企业、创客等到兴安盟投资发展。

  (5)旅游与工业

  促进旅游与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商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融合,新建多家旅游商品加工企业,推动以农副产品、工艺品等为主的旅游商品制作生产。

  (6)旅游与体育业

  推进草原越野、户外露营、轻徒步、自行车、登山、骑马、冰雪运动、低空飞行等户外体育旅游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训练基地、乡村营地等,树立兴安盟乡村体育赛事品牌。

  第24条 村镇体系

  盟域规划22个重点镇/苏木,形成特色村镇产业体系。各重点镇/苏木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突出产业特色和城镇风貌特色,加快产业发展,强化对盟域其他城镇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牧区发展,成为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表4-1 盟域重点镇/苏木产业发展引导

城镇(苏木)名称

职能类型

产业发展引导

葛根庙镇

旅游型

发展民族文化、乡村特色种植采摘为特色的旅游业。

大石寨镇

商贸型

依托铁路、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索伦镇

商贸型

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科右前旗北部商贸服务节点。

察尔森镇

旅游型

依托察尔森水库、禾米业,发展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产业。

巴日嘎斯台乡

旅游型

依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观光、红色研学课堂等。

乌兰毛都苏木

旅游型

依托乌兰毛都草原,发展旅游观光、民族体验等旅游产业。

吐列毛杜镇

商贸型

打造科右中旗西部商贸物流中心。

代钦塔拉苏木

旅游型

依托内蒙古五角枫自然保护区,以观光、休闲为主导方向,建设特色摄影基地。

新佳木苏木

旅游型

依托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周边地区,打造草原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为主的特色小镇。

高力板镇

商贸型

以商贸服务、现代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哈日诺尔镇

工矿型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霍乌金等地区的合作,主要发展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等产业。

好腰苏木镇

商贸型

发挥紧邻通辽、吉林省优势,打造兴安盟南部商贸流通基地。

天池镇

旅游型

以火山地貌、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为主,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火山特色小镇。

五岔沟镇

旅游型

以森林、草原等多种资源组合为主的特色小镇,打造五岔沟航空小镇。

图牧吉镇

旅游型

以商贸服务、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小城镇——草原旅游小镇。

巴彦乌兰镇

旅游型

依托神山景区,打造扎赉特旗东部旅游服务集散基地。

巴彦高勒镇

工贸型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新林镇

商贸型

以商贸服务、林下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建设成为黑蒙两省交界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好力保镇

旅游型

重点发展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稻香小镇。

六户镇

商贸型

以商贸服务为主,打造突泉县北部商贸集散基地。

宝石镇

旅游型

以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为主的特色小城镇。

水泉镇

商贸型

以农畜产品贸易、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东杜尔基镇

商贸型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粮食、农副产品流通业。

突泉镇

商贸型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商贸服务业。

学田乡

旅游型

以观光休闲、康养度假为主的特色小城镇。

永安镇

旅游型

依托山体特征,发展登山探险体育旅游行业。

九龙乡

旅游型

以丰富水资源、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业。

  第五章 实施保障

  第25条 旅游营销

  构建“143”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全方位营销兴安盟乡村旅游。

  1.一大品牌

  心往科尔沁,乡约兴安盟

  兴安盟——让心情尽兴安放的地方

  2.四大市场营销方向

  重点针对自驾游、家庭亲子游、康体养生游、休闲度假游四大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1)自驾游

  2019年全国汽车保有量2.6亿辆,30城汽车保有量超200万辆,而观光与休闲度假游是以自驾车为重要出行方式,私家车自驾出游的比例高达70%以上,自驾游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2)家庭亲子游

  70后、80后家庭渐增,家庭结构和消费方式变化及亲子真人秀节目等影响,“亲子游”以其庞大的消费阶层,成为各大城市旅行社的主打和明星产品,亲子游市场正在成为新的时尚和蓝海。

  (3)康体养生游

  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达70%,超过9亿人口,91%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26%的人失眠。我国每年产生近123亿的养生旅游消费,位居亚太地区第二,折射出我国养生旅游市场具有相当好的潜力。特别是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未来康体养生游将面临“爆炸式”的增长,前景广阔。

  (4)休闲度假游

  依据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以调节身心、休闲娱乐、注重深度的度假旅游产品日渐受追捧。

  3.三大营销手段

  (1)设计全新的、市场化的形象宣传品

  主要包括:乡村旅游点和交通路线信息地图、乡村旅游风光片、乡村旅游吃喝玩乐指南、乡村旅游招商计划、吉祥物、主题歌、专题藏书、专题网站等。

  (2)建立游客针对性更强的旅游网站

  建立兴安盟乡村旅游专题网站;设立中、英、蒙等多种文字浏览界面;按搜索技术,建立数据监测系统,根据数据访问浏览,及时调整有关内容;加入有奖活动板块,进行实名登录,建立属于兴安盟乡村旅游的客户资源库;建立旅游咨询查询快车道;与知名旅游网站建立互动链接;建立客户互动体验专区。

  (3)引进新媒体精准营销

  主要包括:兴安盟乡村旅游微博阵营;兴安盟乡村旅游微信营销平台;拍摄以乡村休闲为主题的微电影;建立官方乡村旅游网站;借助各大平台网站设置专栏;构建兴安盟乡村旅游网络社交圈;兴安盟旅游商品网上购物活动;与搜索引擎互动合作。

  第26条 公共服务

  1.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依托兴安盟重点交通枢纽、旅游景区、重点市县,布局旅游公共服务网点,完善旅游咨询、交通、宣传、投诉处理、救援等服务功能,构建“2+3”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体系,强化旅游集散与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服务性、网络化、品牌化”提升。

  2.旅游公交系统

  构建“1+3”公路交通系统,“1”是以乌兰浩特集散中心为核心,向四周发散构建旅游公共专线交通体系。“3”是乌兰浩特至阿尔山三条主要交通线路,将重要的乡村旅游点进行串联。

  3.旅游标识解说系统

  挖掘兴安盟各市县旗特色,全盟统一标准,设计兴安盟乡村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布局“村落标识牌、景区介绍牌、农牧景观介绍牌、文化遗产介绍牌、服务设施标识牌、导向标识牌、环境管理牌”七大类标识解说牌。

  4.旅游厕所

  建设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的生态型厕所,以便捷环保为特色的车载移动厕所。至2025年,所有乡村旅游点和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点的厕所均达到优良标准。抓好并督促已建厕所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实现建成旅游厕所的使用率达到100%。

  5.智慧乡村

  积极对接最新科技成果,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发展“以游客服务为核心的智慧乡村旅游”,实现便利服务、精准营销、精细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设1个智慧监测服务平台,完善智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设虚拟旅游平台和旅游数据信息库,重点旅游村落构建免费无线上网环境,推动“互联网+文明旅游”工作。

  第27条 风貌环境

  1.乡村风貌提升工程

  通过“传统风貌保护修复+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景观营造”,实现乡村风貌提升,具体内容包括:“两护”传统风貌、“三动”环境整治、“四化”景观营造、“四旁”绿化提升。

  2.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

  构建“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原真文化”三位一体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系统,具体内容包括:绿化造林植被保护,农村人居环境保护,提倡节能减排低碳旅游,建立全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体系,进行水系生态建设。

  第28条 保障体系

  1.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

  在盟文化旅游体育局、盟农牧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引导下,成立兴安盟乡村旅游工作委员会,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统筹和旅游建设组织协调,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出台乡村旅游产业帮扶政策,真正把乡村旅游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政府政策范围内,制定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相关标准建立。如在乡村旅游硬件设施标准方面,制定乡村度假住宅接待设施标准、乡村旅游设施及活动标准、乡村餐饮设施标准、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标准、特色旅游乡村建设标准;在乡村旅游度假服务标准方面,制定游客接待服务规范、乡村餐饮服务标准、商品销售规范、乡村主题活动规范、旅游咨询中心(点)服务标准、农家乐/牧家乐服务标准、房车营地服务标准。

  (2)人才保障

  ①三农干部人才队伍

  “三农”工作干部队伍中,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是农民诉求的首选通道和依托对象,因此,要着力将村干部培养成乡村及振兴的指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该类人才通常有返乡型村支书、下派型村干部、本地型村支书三种类型。

  返乡型村支书培养要点:重点吸引优秀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等。

  下派型村干部培养要点:下派型村干部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建立选派第一书记试用期考核、召回管理等制度,对选派的第一书记应有不少于3个月的试用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党委、政府应每年组织第一书记外出学习,结合实际下拨工作经费,用于代表党委、政府慰问群众,并为乡村建设提供必需的项目资金支持。

  本地型村支书培养要点: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管理方面,注重党建、村级民主管理、村干部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在民生方面,强化“农村低保申报”“农房改造”“等民生热点、政策热点的培训。以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为载体,通过党委轮训、学历教育、外出考察、跟班学习等形式,让村党支书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②创新型人才引入

  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设计咨询和运营管理三大阶段,分别创新人才资源引进和合作模式,以人的创造力激活场地活力,打造高品质的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区。

  ③技能型人才培养

  通过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培训机制,增强村民参与旅游建设的能力、拓展参与旅游发展的渠道。除直接作为民宿接待户之外,还可培养社区规划师、文化导游员、活动策划师、民宿管家、新媒体营销专员等多类型技能人才。通过培养多类型乡村技能人才,拓展村民在旅游体系中的就业渠道。同时积极对接农村业教育培训政策补贴资金,平衡企业支出,推动乡村培训就业机制的良性发展。

  (3)用地保障

  深化土地政策改革,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持。

  ①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科学规划协调,强化制度改革保障,加快建立完善征地补偿、实物补偿、就业安置等基本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涉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

  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支持事业单位和改制后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企业。利用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农业用地在不改变原土地性质的前提下兴办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依法取得土地经营权。支持小农户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生养老等项目。

  ③加大建设用地支持

  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④完善土地补偿机制

  探索农村土地作价入股、土地合作、土地换社保等间接入市机制,探索施行土地使用权收益折算成股份,农民凭股领取收益,并可带股迁徙。

  (4)资金保障

  ①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支持

  依托兴安盟盟属投资公司平台,安排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

  ②制定投融资计划

  第一步,企业牵头建设。企业牵头注入项目建设资金,积极筹措政策资金,整体构建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升区域接待水平和招商引资能力。

  第二步,招商引资入驻。在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框架指导下,招商特定主题项目,侧重引进品牌企业和创意驱动的运营团队,保证乡村旅游整体品质及服务质量。

  第三步,示范带动显著。发挥招商和自营主题业态示范作用,引导村民自发经营民宿、餐饮、农业电商等,以旅游激活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2.经营模式建议

  采取“民企合作、统一开发、政府+个体” 三大经营模式,引领“特色小镇、风情原乡、产业庄园、休闲农(牧)场、精品民宿”五类特色项目发展。

  (1)民企合作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

  农牧民资源通过评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并计入股份。

  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联合成立产业运营公司,负责产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

  (2)统一开发模式——整体外包,返聘村民,公司统筹经营

  市场化公开整体出让:采用“整体置换,统一安置”“货币补偿,自行安置”方式。

  实施集中保护开发:保留房屋风貌,置换成主题客栈、主题餐饮等设施。

  (3)政府+个体模式——成立商会,统筹协调,筑巢引凤,积极发展个体经营

  建立传统民居修缮补偿机制:文物和旅游部门合作认证,乡镇执行,对特色民居进行修缮改造。

  引进国际化设计和经营人才: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设计、经营、创意人才。

  第29条 分期行动

  1.近期行动(2020-2021年)

  突出龙头,搭建基础,营造环境,培育品牌,建成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内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1)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以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乡村旅游发展理念,贯彻开发利益共享、旅游带动致富思想,赢得村民支持。

  (2)推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

  以五大乡村旅游示范区中的13个重点村为主要抓手,开展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

  (3)实施乡村风貌及环境提升工程

  完成兴安盟乡村古民居普查工作,推动风貌保护示范项目建设;完成环境治理和“洁净旅游村”环卫工程。

  (4)培育品牌概念,唱响节庆活动

  培育“心往科尔沁,乡约兴安盟”的品牌概念, 重点进行营销推广平台建设和整合,集中力 量筹备节庆活动。

  (5)全面开展服务体系建设

  完成“林海雪原、灵动草原、农耕田园”等乡村主题风景道和道路标识系统建设;制定乡村旅游各项评定与服务标准;实现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分批布局县、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铺开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试点建设智慧乡村。

  (6)重点推进旅游工作

  明确13个重点旅游村落和政策,落实发展资金,到2021年,旅游富民效益显著。

  2.中远期行动(2022-2025年)

  全面发展,健全要素,强化营销,标杆示范,建成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1)推进乡村旅游向品质化、规模化发展

  在13个重点村示范引领带动下,“以点带面”,持续推进22个重点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一带五区”的乡村旅游格局。

  (2)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对主题绿道的景观进行调整和升级;形成结构完整的餐饮、住宿、购物体系;创新旅游商品设计研发,推出“兴安乡村礼”旅游商品系列;持续开展“原乡人家”品牌民宿、星级农家乐等服务设施评定; 在全盟范围内推广“智慧乡村”建设。

  (3)升级优化和美化乡村环境

  持续强化乡村垃圾处理,持续进行乡村“四旁”绿化提升 和“四化”景观营造,形成全景空间的打造。

  (4)强化全国范围内的营销

  全媒体强势推广“心往科尔沁,乡约兴安盟” 品牌;丰富节事活动体系,创新策划举办系列文化、民俗主题节庆活动;参加旅游推介、与知名景区捆绑营销;积极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单位的申报评定。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30条 兴安盟乡村环境情况

  兴安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擂响了乡村振兴大鼓,一个个“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实践正深入实施,不仅挖掘出了乡村发展最大的潜力,更鼓足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后劲。产业兴旺,万物并秀富农家。生态宜居,绿水青山展新颜。乡风文明,技能培训促就业。治理有效,美丽乡村正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旅游正当时。

  兴安盟启动建设美丽乡村从我家开始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推进全盟“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实施,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落实,盟、旗、乡、村四级妇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建设美丽乡村从我家开始”活动,以创建“美丽庭院户”、“争做环保小卫士”征文活动、“三控两禁”活动为抓手,率先在全盟“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示范引领妇女积极行动,利用盟妇联发放的垃圾桶将家庭生活垃圾倒入指定地点,统一清运;发动中小学生捡拾白色垃圾,通过参与征文活动,相互带动,提高环保意识;引导妇女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通过控盐、控油,健康饮食,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改变饮食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31条 国家和当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气十条)》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2.部门规章、规定

  国务院令第253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3.地方法律、法规、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家庭旅游接待户等级划分与评定》

  《内蒙古自治区乡村牧区家庭旅游管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

  《兴安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未履行审核审批手续征占用草原项目整改意见的通知》

  《关于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就中央环保督察草原征占用整改有关事宜的函》《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兴安盟环保局印发)

  《兴安盟盟域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5年)》

  《兴安盟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兴安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2017年)

  《兴安盟建设绿色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2019-2023)》

  《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兴安盟2016-2020年乡村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兴署办发〔2016〕2号)

  《兴安盟全域旅游概念性规划》(2017-2025)

  《兴安盟旅游综合交通布局规划(2017-2025年》

  第32条 主要关注环境问题和主要评价内容

  在乡村旅游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逐项落实环境影响中提出的防治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措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应注重景观协调性,坚持“景乡融合、景产融合”原则,结合各镇村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森林度假、温泉康养、特色种养、低空飞行等特色小镇。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和密度,确保项目的建设与整体环境景观相协调。若占用国家基本农田和公益林地、草原等应事先履行相关部门许可手续。

  乡村旅游项目施工过程中严禁大挖大填。道路改造应控制道路路基、路面宽度,绕避植被茂密地区。优化道路、弃土临时堆存点等区域的排水设施建设。弃土临时堆存点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景观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并妥善处理好剩余弃土、弃渣、淤泥,严禁随意倾倒弃土、弃渣、淤泥。施工应根据地形地势建筑浆砌石挡墙及护坡、草皮防护,科学布设排水系统。设置临时表土堆放处,施工结束后用于生态恢复。施工区域应及时洒水降尘,减少粉尘和扬尘的产生。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按有关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落实水保措施,尽快实施裸地绿化、美化工程,尽早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建设应严格保护好项目区域内的植被,严格控制施工区域面积,减少对地表的扰动,减少工程临时占地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强化对区域珍稀动植物资源、古树名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禁止开办对大气、声、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的乡村旅游经营。

  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工地必须实施全封闭围挡施工,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施工场地设置施工废水沉淀池,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营运期废水经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用作绿化、景观用水回用,多余部分达标排放;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合理布置高噪声设备位置,严格控制高噪声设备的施工时段,确保不对周围的敏感点产生不利影响;按要求严格落实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的处置工作;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减少施工扬尘、废水、噪声、固废、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及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强化对区域水体的保护。项目取水、排水、水景营造不得对周边水系、河塘等造成不良环境影响。涉及蓄水必须保证下游河段生态基流,并满足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设排污口,其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在乡村旅游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加强与周围公众的沟通,及时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合法的环境诉求,防止周边群众因环保诉求而引发矛盾,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环境保护计划,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1.主要关注环境问题

  餐厨油烟和烤肉炉油烟,热水锅炉燃煤烟气。

  景点的生活污水和洗衣房废水。

  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废油脂的暂存和处理。

  2.主要评价内容

  在对项目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物和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以下整治方案: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度假村,逐步退出保护区;

  对餐饮油烟安装油烟净化装置;

  采用电热水炉,停用现有的燃煤锅炉;

  废水主要包括餐饮废水,住宿废水和洗衣房废水,建议在废水产生量大于20m3/d的度假村建设20个污水处理站将废水处理后用于草原灌溉。建议采用罐车收集废水,建议污水处理站采用水平渗流+垂直渗流二级处理工艺;

  对裸露地表(停车场和临时马场)进行生态恢复;

  在每个度假村建设固体废物暂存间,设立统一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对收集的餐厨垃圾进行处理。

  第33条 主要结论

  通过调研结果研究,各牧家点油烟均能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要求。减少排放油烟6.08 t/a,废水通过处理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2010)。可以减少排放 COD50.36t/a,氨氮3.34t/a,裸漏的土地进一步绿化,减少水土流失。

  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牧家点需确定污染防治措施可以确保旅游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的达标排放,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均得到妥善的利用和处置,旅游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划图集

  01 规划范围图

  02 综合交通分析图

  03 旅游资源分布图

  04 旅游村分布图

  05 旅游市场定位图

  06 空间结构规划图

  07 重点项目分布图

  08 重点项目示意图

  09 乡村旅游主题绿道规划图

  10 旅游集散服务体系规划图

  11 村镇体系图

  

  

  

  

  

  

  

  

  

  

  政策解读:关于《兴安盟乡村旅游规划(2020—2025年)》政策解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 址:乌兰浩特市铁西北路兴安盟党政大楼601室 电话: 0482-8268661 传真: 0482-8268601 Email: xamwtj@126.com

兴安盟文化旅游体育局主办 网站标识码1522000040 蒙ICP备2021000365  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48号

Copyright 2015 www.xa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